各种赤裸裸骗钱的小白理财课程;
各种拉人头的所谓知识付费社群、读书会;
各种以收预付费为目的的长租、健身卡、教育培训;
各种空对空只为割韭菜的炒币;
各种靠造假营销制造的网红品牌招商骗局;
……
这些过去一段时间和现在还依旧存在的乱象,让普通百姓感觉骗子横行,却没人管。
纵然监管存在滞后性的特点,但非要等毒草长大了、成片了再来拔吗?为何不可以在新业态的萌芽状态就对其“基因”进行一个测定,提前处置?
保护和鼓励创新与打击穿着创新马甲的骗子并不矛盾,管毙和放任都要不得。
设立有效的预警和举报机制,组织各行各业专家对新业态企业进行审核,看赚钱逻辑、商业模式是否可行,看其主要盈利点在哪里,看不懂的可以放一放,但明显骗人的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置。

我的微信
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评论